“第一次现场观看,眼睛都湿润了,情绪也随着剧情跌宕起伏。演员们制作精良、接地气的音乐剧,使我更加坚定了要在文艺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决心。”从事文艺工作的小李说。“这是一次难忘的体验,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新疆文化和艺术的魅力”一位现场的观众说。
4月2日至3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歌舞团倾情表演的原创音乐剧《如果·马兰》亮相新疆人民剧场,引起观众的高度关注。该剧根据“两弹一星”强国梦进行改编,特邀原总政话剧团音乐音响总设计、导演李来红担任改编指导、导演,巴州歌舞团副团长乌云其曼担任艺术总监,鲜代胜担任舞美,自由音乐人徐磊担任该剧作曲以及青年演员巴银花饰演该剧主角“塔娜”。从多角度切入,将历史事件、社会背景与个人经历紧密融合,构建了极其丰富的剧情。
据介绍,这是巴州歌舞团深入文化润疆工程的创新尝试,也是巴州歌舞团首台原创音乐剧。此次《如果·马兰》作为优秀音乐剧目亮相首届新疆文化艺术节,具有深远意义。
巴州歌舞团副团长、该剧艺术总监乌云其曼表示,马兰,一个因马兰花而得名的地方,却长出了比马兰花更值得赞美的“精神之花”——马兰精神。巴州歌舞团副团长、该音乐剧的艺术总监乌云其曼介绍,2021年剧团完成了这部音乐剧的创作排演,并在巴州上演,引起了热烈反响。此次将这幕音乐剧搬到了首届新疆艺术节的舞台,是想通过以这种方式致敬“马兰精神”。乌云其曼坦言,不少人都好奇,为什么会以《如果·马兰》为剧名,“其实也是想提醒我们每一个人,今天我们拥有的幸福生活,如果没有马兰会怎样呢?
《如果·马兰》老年塔娜的扮演者朱秀丽曾因工作原因,多年前在马兰生活过一段时间,对那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表示,如今再以演员的身份向观众讲述发生在马兰的故事,别有感慨。也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马兰、记住马兰。
据了解,《如果·马兰》分为五个篇章。主要以20世纪50年代马兰基地建设为背景,分别以蒙古族姑娘塔娜和战士孝娃,以及同在马兰部队工作的尹铭、静兰夫妻的两个爱情故事为一主一辅两条线索,深情讲述了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发展,做出无私奉献的平凡人的伟大故事。讴歌了在为实现伟大事业中创造的“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马兰精神作为“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内容,已载入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
此次音乐剧的改编极具创新,该剧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在整部剧的音乐上有所创新。来自北京自由音乐人徐磊打造的原创曲调,融合现代音乐和新疆民歌元素的全新律动音乐,动听的旋律和歌曲大胆又不失细腻,为剧情的展开增色不少,让整场音乐表达绽放出现时代的光彩。“首次创排音乐剧并不容易,主旋律的音乐如何能反映时代背景,如何让观众接受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徐磊告诉记者,经过多次去马兰基地调研考察学习,再加上从经典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获得灵感,该剧融合维吾尔、塔吉克、卫拉特、和硕特等蒙古族民族元素的音乐内容,最终呈现出接地气兼具现代手法的音乐剧。“我们想让观众通过这部剧能听出新疆韵味,但不是原汁原味照搬,而是要符合当代艺术审美进行表达,让更多的年轻人融入进来。”
在舞美设计方面,以现代舞台技术LED屏幕加激光投影,营造出戈壁沙漠,天山雪域,深山峡谷到大草原,绿水青山,浩瀚西海,扶贫新村的时代画卷,给现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视觉享受。此外,舞蹈场面也融入了新疆民族舞的特点,演员在不同场景中表演,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对于音乐、舞蹈等形式,这场音乐剧的舞美、灯光和道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音乐剧不比电影场地丰富,多是一个舞台表演多种场景,利用光色的区别营造不同氛围,分隔空间,以表达出同一个场地的不同场景。我们通过立体多变的空间调度、空间营造,为观众呈现真实的巴州景象。”巴州歌舞团的舞美队长、该剧舞美总监鲜代胜说。
而在人物表达上,主演巴银花通过了解人物特征,以肢体动作为载体,描绘出“塔娜”的内心世界。扮演“塔娜”的主演巴银花介绍,由于没有接触过音乐剧,拿到剧本时,内心非常忐忑。为了能把“塔娜”这个人物角色的性格表现得出彩,经常与导演交流,在不断揣摩人物内心情感的过程中逐渐进入角色。“希望通过此次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了解‘马兰文化’和‘马兰精神’。”巴银花说。
正如李来红介绍,巴州歌舞团所演音乐剧《如果·马兰》,主要体现了马兰精神,反映向上向善的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厚植于群众的心灵血脉,展现了地方各族群众团结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了军民之间和睦相处、亲密无间的氛围,推动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在他看来,原创音乐剧《如果·马兰》,是一次结合自身资源,传承革命精神的践行,是一次对红色历史记忆的致敬,是初心的寻找。无论是年轻团队的赤诚演绎,还是剧目角色之间的冲突设置,都是一次“走出去”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