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融媒体 > 产业 > 正文

杨建国:“穗黔”共振,为新时期东西部协作立标打样

2023-05-30 来源: 作者:杨建国

  立标打样!示范引领!


  开展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化东西部协作,组织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县(市、区)与脱贫县开展携手促振兴行动”。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开启,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从共同富裕的角度看,新时期东西部协作,需要新探索、新实践、新路径。


  纵观全国,新时期东西部协作,样板和标杆在哪里?


  5月22日至5月26日,广州市委网信办联合新浪集团乡村振兴合作办公室、新浪广东赴贵州省毕节市、安顺市、黔南地区三地开展2023年“广式撑贵乡村更美”网络大V行活动。


  四天三地,活动走进乡村、园区、景区、合作社、企业等穗黔合作“一线”,从产业升级、文旅建设、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聚焦穗黔两地产业协作、消费协作、劳务协作、乡村建设、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深化合作,展示、梳理穗黔携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成效、路径。


  更为重要的是,从活动来看,“穗黔”携手,正在共同谱写东西部协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打造新时期东西部协作典范和样板。


  结对数年、不断升级的“穗黔”共振,为全国立标打样!


  01


  更高水平、更高质量!


  同饮一江水,共筑山海情。


  广东广州位于珠江入海口、岭南天地间,贵州毕节居于珠江发轫地、乌蒙山腹中,安顺、黔南居于珠江流域的主流西江上游。


  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广州与贵州,一路走来,结下深厚友谊。


  从1996年深圳市对口帮扶毕节,到2016年广州市接棒对口帮扶毕节、黔南,到2021年,根据国家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调整安排,广州增加贵州省安顺市作为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城市,数年来,“穗黔”结对为毕节、安顺、黔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重要贡献。


  随着2021年-2025年,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包括穗黔在内,粤黔东西部协作迈入新阶段、开拓新局面。


  2022年1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广东与贵州建立更加紧密的结对帮扶关系”,这赋予穗黔协作新的目标定位。


  2023年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局之年。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背景下,新时代的东西部协作,也开启了新征程。


  “穗黔”共振,也需要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开启全方位深化交流合作,加快迈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共同谱写东西部协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携手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穗黔”贡献、展现“穗黔”担当。


  “穗黔”共振,如何体现出更高质量、更高水平?


  答案就在双方携手探索出来的一条新路:“四+”模式。


  02


  “四+”模式


  “广州企业+贵州资源”、“广州研发+贵州制造”、“广州市场+贵州产品”、“广州创新+贵州应用”......


  这就是新时期穗黔共振探索出来的“四+”模式。


  这在本次活动探访的三地,均有体现。


  在毕节纳雍县,突出的是“广州企业+毕节资源”模式。近年来,纳雍县引进了广州市宇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在厍东关乡梅花村成立纳雍牛群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养牛。该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带动就业、收购饲料等方式,已带动当地35户189名群众增收;


  在安顺,突出的是“广州研发+安顺制造”模式。


  走访的穗安产业园,就是例子。自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以来,安顺与广州市全方位深化两地协作交流,并找到了以穗安产业园为载体,以先进装备制造、特色食品加工和数字经济贸易为“一园多区”为发展格局的关键抓手。安顺以穗安产业园为载体,通过高标准、高水平、深层次谋划和建设的项目,充分发挥园区发展主阵地、主战场作用,对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升东西部协作及安顺市对外开放水平,夯实安顺新型工业化发展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目前,已有幺铺镇十里荷廊产业示范带建设项目、开发区艾米展厅建设项目、金蔷薇玫瑰花茶及玫瑰花饼生产厂房建设项目、穗安产业园——数字经济孵化平台建设项目等8家广东元素的企业进驻并投产,发挥巨大的带动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黔南瑶山古寨,体现的是“广州创新+黔南应用”模式。瑶山村位于瑶山古寨核心区,是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为充分借助荔波县大小七孔景区旅游热度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实施旅游开发,助力乡村振兴,“穗黔”携手以理念、模式创新为切入口,打造出了乡村旅游示范样板。


  特别是荔波县投入衔接资金、广州对口帮扶资金1500万元用于瑶山古寨项目建设,并租赁给旅游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并建立公司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项目扶持建档立卡农户1500户均增收1200元。投入财政衔接资金568万元实施瑶山古寨民宿维修改造项目,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归村集体所有,村集体将改造好的民宿入股瑶山古寨景区,由旅游公司集中管理,实行收益分红。


  多方资金注入改善了瑶山古寨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了吃、住、游、购全产业链,带动当地500多个劳动力参与乡村旅游接待、旅游产品加工、导游解说、民族歌舞表演、餐饮、保洁、安保工作、产业发展,景区工作人员中当地白裤瑶村民占90%,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0万元,成为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标杆。


  ......


  可以说,通过“四+”模式,“穗黔”开启东西部深化合作新格局,从而推动穗黔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化合作,携手打造了东西部协作新样板和新标杆。


  除了“四+”模式之外,新时期“穗黔”携手,还在于推动三个转变。


  03


  “产业理念之变”


  首先,是产业理念之变。


  高质量发展,理念先行。“穗黔”携手,改变最大,提升最大的,首先是产业理念。


  这种产业理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产业链思维、产业园载体以及招商引资上。


  抓产业的重点就是抓产业链,这句话,在穗黔合作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贯彻和体现。


  比如在黔南,广州黔南合力打造科创成果转化地,充分发挥广州科研力量优势,提升黔南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研发能力,延长产业链。


  这点在荔波县铁皮石斛产业发展体现最为充分。通过引导广东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协助荔波县成功研发铁皮石斛发酵原浆、铁皮石斛压缩片等产品,促进铁皮石斛产业从传统的“提篮小卖”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还是在黔南,通过东西部协作引入龙头企业,组建产业顾问组,借助东部科研力量,推动贵州刺梨从山间野果变身致富金果,引领刺梨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贵州第四张名片等等。


  抓产业,还需要抓产业载体,推动园区共建,也成为穗黔合作的关键亮点和抓手。


  比如在毕节,园区共建,就为当地打造了“发展引擎”。


  在穗毕两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两地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每个帮扶县明确“1+N”个主导农业产业。在毕节七个县(市、区)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了以七星关区茶叶刺梨、大方县生猪养殖、纳雍县食用菌等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把毕节的生态、资源优势与广州的技术、市场优势结合起来,畅通区域经济循环,实现平台带动产业发展。


  抓产业,还需要抓招商引资,抓项目。


  比如在安顺,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成为发展关键之举。


  2022年,安顺全力落实“产业大招商”行动,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程”“一把手工程”,聚焦首位产业、龙头企业开展全产业链招商,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高质量招商的能力和水平。


  特别是安顺市驻粤招商工作队完成拜访目标企业706家,赴黔考察完成160家,引进正威集团高科技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军民融合产品零部件专业化制造项目等一大批优质项目。


  04


  “乡村振兴之变”


  其次,是乡村振兴之变。


  贵州的乡村,彻底变了,这是本次活动探访完毕节、安顺、黔南三地,最大的感受之一。


  穗黔合作,通过产业思维之变,最终推动了乡村振兴之变,也让三地的乡村,变成了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这种变化,首先是乡村产业之变。


  为破解当地农业产业碎片化、同质化、粗放化等难题,广州与毕节、黔南协作共建了现代农业产业产供地,推动广东海大、江南、粤旺等农业龙头企业在两地投资建设种养基地、加工厂、冷链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条,完成产品到商品、品质到品牌、产销到产业的转变。


  这种变化,还是乡村文明之变。


  比如在黔南,把广东乡村建设、环境治理、基层治理、社会管理的经验做法,在乡村振兴示范点复制推广,帮助结对镇村健全治理体系功能,加强乡风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生动局面,促进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这种变化,还是乡村共富之变。


  这种变化在瑶山古寨、大小七孔景区、高荡村、天龙屯堡古镇等体现非常明显。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来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加大,促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使得生产组织方式由粗放、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型和升级,同时也培育壮大了具有一定带贫规模的种养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由土地流转租金、务工收入薪金、入股分红股金、集体收益金所组成的利益联结模式使得三地的发展基础更加稳固、农民的收入更加稳定、乡村共富成效更可持续。


  05


  “人才智慧之变”


  最后,是人才智慧之变。


  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扶志扶智,离不开人才和智慧支撑。


  穗黔合作,也在人才和智慧支撑上,不断发力,为全国树立了标杆和样板。


  比如在穗毕合作作用,突出人才互学互鉴,从而提高内生发展动力。


  这方面,毕节持续加大党政干部、专技人才的挂职、交流力度,在把广州先进的发展理念、专业技术、管理服务能力带到毕节的同时,把毕节的“天渠”、“天路”精神也带到广州,实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同时,通过举办乡村振兴干部培训班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等活动,为毕节培养了一支能战斗、管长远、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再比如,在黔南,引导协作资金支持开展非遗技能培训,重点支持马尾绣、牙舟陶、苗族服饰和水族银饰四个项目非遗传承人培训,先后帮助500多学员掌握传统非遗技艺和产品设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现代商务技能,成为学得好、干得强、能致富的非遗带头人。


  再比如,在安顺,在穗安合作中,紧扣产业需要,拓宽引才渠道,加快汇聚各类人才。


  这方面,安顺探索“候鸟人才”计划新思路,柔性引进广州10-20名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到安顺开展实地考察、专家授课、现场答疑、交流指导等活动,充分放大引才聚智“候鸟效应”,扩大安顺的“高层次专家朋友圈”,助力安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杨建国 共振 立标

上一篇:鲁南技师学院举行法制副院长聘任仪式
下一篇:“开放合作·共享未来”中瑞华侨经济文化促进协会孙弘谨带队参加2023中关村论坛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