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何兰生撰写的《农民几何——凉水河畔谈中国“三农”》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奔走于河南“三农”一线的间隙,笔者读完了本书,像田间地垄刚播下的种子一样,被一场“春雨”触动、唤醒,也像一颗新芽破土,遇到另一片新芽,或者说一整个春天。
用笔者的话说,这是一份关于我国“三农”转型期的洞见、良心与真知。
之所以说是我国“三农”转型期,是因为本书不是寻常意义上的跨年代作品集,而是何兰生在2019-2021年两年时间里对当下热点三农议题展开的集中书写。
而这个时间段,刚好是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的历史节点转换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酝酿、筹备期,同样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疫情反复延宕的动荡变革期。
三种周期叠加之下,一方面,我国“三农”工作成就巨大、举世公认,另一方面,我国“三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
在这个转型期的历史关头,我们需要的正是《农民几何——凉水河畔谈中国“三农”》中饱含的良心、温情、敬畏,对流动、巨变中的“三农”底线、常识的坚守,对公平、正义的反复强调,是直面问题、痛处的勇气,对热点、现象的深刻洞见,以及对朴素的乡情、乡愁的守望与传承。
而且,这种需要,不仅仅关乎“三农”的此刻,而应该像《农民几何》一样,像出身农家,熟悉农业,心系农民,并且长期从事“三农”新闻宣传工作的何兰生一样,贯穿于人生、成长的每时每刻。
本书共分为五部分,第一辑农民“何”谓,关注大国农民,聚焦发生在农村的合村并居、产业培育、厕所革命等大事小情;第二辑乡村“何”处,聚焦振兴中的乡村;第三辑疫中“何”想,解析疫情下的中国;第四辑农思“何”语,展现热点中的冷思考;第五辑时光“何”在,深情回眸往昔岁月。
从农民到农村,从粮食安全到农事农情,从家国记忆到乡愁村韵,“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成为贯穿全书的价值基准,而洞见、良心和真知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关键词。
首先,这本书里,有对“三农”的深刻洞见。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三农”既是立国之本的“大事”,也是田间地头的“小情”,既关乎大国崛起的宏大命题,也有厕所革命这样的民生细则,既有农业现代化的蓬勃趋势,也有乡村衰败的困境与徘徊,也因此,“三农”更需要真正、深刻的洞见。
而这种洞见,在全书无处不在,“乡村建设需要资本”“乡村建设不能飘在文人的浪漫中”“‘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权利问题”“读了农民,你才知道中国的样子。读懂了农民,才明白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种洞见,既讲政治,也讲专业,更讲情怀,有锐度,有深度,有温度,有广度,是认识“三农”、了解“三农”搭建的瞭望窗口,也是投身“三农”、服务“三农”可以使用的工具和宝典。
其次,这本书里,有涵养农民情怀的良心。
作为围绕“三农”议题展开的作品,本书除了有针砭时弊、立意高远的洞见,更有民本温度,有悲天悯人之心,涵养农民情怀的良心。
“跟农民打交道,信任最重要。有什么事,不管农民懂不懂,只要农民信任了,那就不是事。”书中的这句话完美地展现了这一点。
书中《让农民说话,什么时候都是对的!》《煤改气改成电褥子,折射了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对农民多一点耐心?》等篇目,充分体现出了何兰生一颗谦卑的心,以农为师,发自内心地尊敬农民、呵护农民,心里时刻装着农民,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只有这样才能说出书里那些农民的话,才能写到农民心坎里。
第三,这本书里,有关于公平和正义的真知。
在《农民几何》中,何兰生全面呈现了中国农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深入分析了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价值判断和取向。
“农民苦,农民穷,农民弱,这就是我们的农情,也是我们最大的国情,也是我们讲下乡礼仪的基点。对此的任何脱离或轻忽,都是危险的。这是为政之要,更是为政之道。”书中,这样的真言随处可见。
这种取向,不仅专业、深度,还有对农民群众的深情呼唤和关怀。在这个转型期的历史关头,我们需要这样的作者、这样的作品,需要这样的书籍,来引领我们思考中国农村的未来和方向,来反复强调、坚守“三农”的底线和常识,以及对公平、正义朴素的追求和期盼。
总之,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起步之年的春天,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关注中国农村的现状和发展,探索更加适合中国农村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农民几何》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洞见和真挚的关注,它不仅是一本反映“三农”现实的书籍,更是一本启迪思考和行动的好书。
这个春天,请和我一起,细读《农民几何》。(文/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三农学者杨建国)